最近三年,移动医疗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9.5亿元;2015年增长44.7%,达到42.7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120.8亿元。从用户规模来看,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0.72亿人,2015年增长到1.38亿人。
同时,波士顿咨询也对中国移动医疗产业给出了相应评估。据其预计,到2020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上半年,国内移动医疗风投总额近8亿美元,超过2014年全年45亿元人民币的总和,全国移动医疗平台数量超过2000个。
尽管移动医疗产业的“蛋糕”被预估很大,但据《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高增长的背后也面临着“寒冬将至”的境遇。
据了解,2015年底,移动医疗业呈现出烧钱补贴、恶性刷单、数据造假等众多问题。受此影响,大部分移动医疗APP只拿到天使轮或A轮融资,仅有50多家走过了B轮,进入C轮的只有10多家,“C轮死”的“魔咒”也逐步应验。
2016年4月,一份《移动医疗公司最新死亡名单》更是加剧了业内恐慌,27家小有名气的移动医疗公司宣告“阵亡”。5月,首家拿到A轮融资的送药O2O企业“药给力”未能融资成功,被迫退场。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疗行业具有专业度高、垄断性高、政策风险高的“三高”特征,当下移动医疗业的高估值也只能远观。多位投资者对记者表示,移动医疗如果不能解决传统医疗的痛点,其社会和商业价值都难以体现。
不过,在移动医疗行业内部,也不乏通过不断寻找盈利点来寻求突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