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坦动态
迎接数字医疗革命
 《财富》(中文版)——人们在一生当中要做很多的选择。有一些选择微不足道,例如早晨穿什么衣服;另外一些则可能改变整个人生,例如选择从事的职业。但是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不由任何人制定,即来到这个世界上成为人类的一员,以及天生的疾病和缺陷。
 
这便是医疗行业明显有别于其他行业之处。医药行业经常可以决定人的生死。而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方,医药行业都很混乱、低效且昂贵,急需大力改革。
 
先看看一些让人揪心的数字。2015年,美国近四分之一的非老年成人出现医药费逾期。比起2012年来这还是进步,当时的逾期比例接近30%(比例降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价医疗法案下医保覆盖面的增加)。2015年的密西西比州,超过37%的人口欠医疗机构钱。医疗支出是个人破产的最主要原因。去年联邦政府预计每人医疗支出将超过1万美元,为史上第一次。
 
公共和私人医疗系统如此昂贵,实际运作如何呢?现实是想要面对面看医生得等好几个星期,超过6,500处的地方医疗专业人士无法满足病患的需要,而且美国医院的治疗结果比起很多发达国家都很一般(甚至比不上一些欠发达国家)。
 
现状不妙,说明是时候颠覆了。要来一场真正的改革需要各方参与,从政府、行业到医疗消费者自身都要调整。从目前来看,拖着美国医疗行业不情不愿走进21世纪的却是一群数字医疗公司。
 
数字医疗的好处在于摈弃了实体局限,例如以前非得建起医院,现在则是充分发挥移动技术的力量,通过潜心研究人类自身来寻找复杂疾病的治疗之道。
 
为了一窥科技引领的未来有哪些可能,我们先来看看21家创新公司在忙什么,这些公司分为五类,每一类都正在挑战各自领域的传统治疗方式。
 
欢迎参观数字医疗革命。
 
远程医疗
 
如何让医疗服务穿过实体围墙
 
20世纪初的那些年,在美国看病通常意味着医生来找你。过去的医生带着黑色药箱,里面装满了治疗工具,治疗手段也都是旧式的,看病经常就在床前。
 
现在看起来这一幕有些怪异,但是未来可能会变回这样。新技术让医生出诊更加方便,只是变成了数字方式。
 
相关公司
 
现在有很多远程医疗公司,从位于波士顿的American Well到旧金山的新创企业Doctor On Demand都在把医疗服务送到门口,更普遍的是送到办公室。全美企业员工健康组织去年调研了133家大型企业,共计1,500万名美国员工的福利待遇,竟然有90%的企业表示预计今年至少会向员工提供部分远程医疗服务。到2019年,所有企业都会提供。
 
未来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样呢?想象一下,你在工作了好几个小时之后,突然感觉有点发烧、头晕,你就可以走到公司里的数字医疗服务站,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亭(更直白点说,就是一个电话亭一样的地方),然后可以立刻通过电话或视频咨询医生。医生可以即时提供检测,例如体温、脉搏和血压,如果有必要,就会将处方发送到最近的药房。或许只会叮嘱你回家休息一下。
 
去年12月,American Well公司与Concentra达成合作,确保了部分值班医生供给。Concentra公司在40个州拥有超过300家医疗中心。
 
远程医疗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医生可以身处任何地方,传统医疗系统可做不到。实际上,全美各地都很缺医生,随着近年来成百上千万的美国人加入医保系统,医生紧缺越发严重。
 
新型数字医疗平台可以顺道解决缺医生的问题。一家名叫Nomad Health的纽约新创企业可以匹配医生和缺医生的医院,主要在三个领域:内科、急诊和精神科。Nomad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亚历克西·纳奇姆博士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其匹配医疗行业人才的方式类似于民宿行业的爱彼迎。通过专业匹配流程,医疗系统可以寻找具备特定资质的医生(例如7月能在纽约地区医院工作,具有五年从医经验的内科医生),帮助医生找医院也是同样道理。如果医院和医生签订合同,平台还自动提供医疗事故保险。
 
从医疗资源匹配角度来看,这简直太方便了。而且形成了医疗行业的“零工经济”,年轻一代对科技较敏感的医生非常热爱。“我们很容易地就找到了一大批愿意短期、自由且灵活执业的医生。”纳奇姆表示。“而且我相信趋势会延续下去(尤其在千禧一代中),不仅因为(针对医疗领域自由职业)态度在转变,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很多工作确实可以远程完成。”去年夏天,该公司早期融资获得400万美元,领投方包括First Round Capital和RRE Ventures。
 
投身移动医疗的还不只医疗新创企业。Uber和Lyft等网约车巨头也启动新项目,向去医院就医有困难的病人提供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去年秋天新成立的、名叫Circulation的平台将医疗病例接入Uber的应用接口,护士、护理人员和医院运输协调员可以更好地安排接病人的次序,而且可以满足病人的个性化需要(例如病人需要轮椅或是眼睛看不清楚)。
 
未来
 
总有一天,各式新技术可能完全改变医疗服务提供和接受的方式。但是在那一天来临之前,还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包括保险公司新的偿付规则,以及政策调整允许医生跨州执业,不必额外申请执照或许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移动医疗究竟能不能最终降低医疗消费,最近的一项报告称,新科技可能导致过度医疗,因为太便利。
 
不过,还是要顺势而为。毕竟对消费者来说,方便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既方便又便宜呢?那就谁也无法拒绝了。
 
算法医药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学习
 
近来“大数据”谈得太多,人们已经很难想起大数据的“大”到底是怎么回事。据IBM统计,每天新增数据达2.5百亿亿字节。医疗行业里,每小时新增的研究报告、临床试验、科学研究和病人医疗信息不计其数。医生和医疗研究人员得顾及每个细节。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要参与。计算机没有人类的弱点,例如要吃要睡,所以能够帮助人类迅速遍览学术文献,还可以查看CT扫描、电子病历,以及海量的临床试验和基因研究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告诉医药厂商哪些病人疗效最好,还能改变医院的管理方式。
 
相关公司
 
蓝色巨人IBM的蜕变仿佛一夜之间,向来以西装笔挺示人的百年老店从呆板的大型机生产商和咨询行业巨头变成了数字医疗行业的领头羊—而且全靠一款人工智能产品。IBM应该好好感谢超级计算机“沃森”,这款赢下美国智力游戏《危险边缘》的认知机器明星。如今,IBM旗下沃森医疗部门的业务十分繁忙,而且似乎每天都在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沃森医疗成立两年来,迅速与不少知名学术机构达成合作,例如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著名生物医药公司辉瑞、美敦力、强生等。在每一起合作中,沃森的角色基本一致:处理大量数据,寻找暗含的规律,最好能够得出新观点。沃森不仅能够解读电子病历,还能够处理所谓的非结构化数据(例如X光片或脑部扫描片提供的数据)。
 
跟远程医疗一样,沃森的处理结果也可以实现移动化。例如今年早些时候,沃森负责肿瘤的部门首次和位于佛罗里达州朱庇特(Jupiter)的一家拥有327个床位的社区医院合作,利用超级计算机为癌症病人寻找最可能产生奇效的疗法(也要感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精心审查过的临床数据支持)。
 
要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医生分析一下病人的脸,不用扫描或测试就可以诊断该多好?位于波士顿的新创企业FDNA就在努力通过Face2Gene平台实现。该公司收集了罹患2,000多种罕见基因疾病的病人照片,建立了数据库。医生可以拍下病人的照片,上传到FDNA的移动应用程序里,程序可以通过面部特征对比分析出可能存在的病症(这项技术并非诊断工具,但能缩小可能的基因疾病范围)。FDNA的目标是大为缩短罕见病的“诊断历程”,目前罕见病病人平均要就诊7次才能确诊。
 
这类技术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及早开始治疗,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医院的管理流程痼疾,例如等待时间过长。去年10月,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联合成立了全数字中心,以提高日常运营效率。该中心名叫朱迪赖茨能力指挥中心,每分钟会从十多个霍普金斯医院信息系统获取大约500条信息,通过预测分析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行动建议,避免流程不畅,帮助病人要么尽快入院治疗,要么迅速出院。
 
从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案例来看,初步效果非常不错。该医院表示,指挥中心指派救护车前往别处的时间减少了超过一小时,急诊室病人安排床位的时间减少了30%。
 
未来
 
来看看严峻的现实吧:就算计算机的能力再强,如果数据不共享,也无法根据数据做出判断。可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白宫抗癌登月计划特别小组的前执行主任格雷格·西蒙表示,“在医疗世界里,信息还十分匮乏。”
 
近年来,联邦政府和私营机构一直鼓励数据共享,举办了类似于基因组数据共享之类的“统一数据储存库”活动,鼓励公开研究结果以加快癌症治疗。但若想取得实质进展,只靠一些公共私营领域的活动还不够,要改变的是整个思路,要变得愿意积极共享,而且切实做到才行。
 
转载于:智医疗(节选)
友情链接: 北京膏滋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型冠状病毒全国中医名家推荐预防方汇总